1 目的 2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重型卡车的车架总成及其零部件。 3 铆钉 3.1 铆钉材料、化学成分、机械性能应符合Q450-1995; 3.2 铆钉表面一般进行氧化处理。 4 铆钉孔 4.1 铆钉孔中心到弯曲边的最小距离(见图1)应符合表1规定。 铆接机专家网 & c- m8 Z6 i- B
- ]& p3 L$ U+ h1 M# v表1 (单位:mm)
0 x% g% z$ L! Q% e) e 铆钉直径d | 10 | 12 | 14 | 16 | 最小距离D | 冷铆 | 20 | 24 | 26 | 28 | 热铆 | 20 | 26 | 30 | 35 |
9 [- e; y" e. e7 ?" y# v4.2 测量点 铆钉孔孔边距“X”应从图2所示测量点计起。
4 E. o4 K! g) D `% c+ Q
) ?3 o4 x% Y" z% o
4.3 角度偏差 铆接机专家网
( q. E- O# B9 }( |% R, ~ 纵梁上、下翼面对腹板的角度偏差为±1°或±1.5mm (当翼板宽度为90mm时),见图3.) L) N- n9 G5 M _
3 c, H- \, z2 R. U
4.4 铆钉孔的直径,见表2. 表2 (单位:mm) - j0 f z, p9 r( ^! A7 A7 G" S
4.5 去毛刺 4.5.1 无论产品图样上是否注明去毛刺,实际加工过程中都必须对孔的两端打磨或倒角,以去除毛刺。去毛刺后,手指肚划过孔端边沿应感觉平滑、无明显凸兀感,孔内必须无残留铁屑或飞边。 4.5.2 零件装配时铆钉孔允许的最大位移量(错位量)为1.6mm,为消除位移可采用与孔径对应的铰刀绞孔,以保证铆钉能顺利插入。 铆接机专家网4.5.3 铆钉孔位移量不大于1.0mm时,允许使用导正销或其它方法来使铆钉顺利插入铆钉孔, 否则应绞孔至铆钉能顺利插入。 4.5.4 绞孔时铰刀的最大倾斜角为5°,铆钉插入前铆钉孔两端应按4.4.1的要求去毛刺。
: T7 C3 W& _; a* ?7 D* U5 铆接 5.1 铆钉墩头成型应为球冠形(或近似球冠形),其直径dk应不小于铆钉杆直径的1.5倍,其高度K应不小于铆钉预制头高度,见图4。& U* [" f2 } Y7 x# J- h, F
5 M+ W( l d" d; ^$ q3 @5.2 铆钉、铆接零件表面应清洁,不得有锈层、油垢,铆钉孔不得有毛刺。 5.3 铆接后,铆钉头与钢板间及各铆接零件间的贴合面必须紧密贴合。 铆接机专家网5.3.1 铆钉头(包括成型头及预制头)与被铆钢板间必须紧密贴合,其间隙不得大于0.05mm,见图5。 5.3.2 被铆零件间的贴合面在铆钉沿周3d(3倍铆钉杆直径)范围内必须紧密贴合,其间隙不得大于0.05mm ,见图5。
+ m) U' M4 h6 e9 |- d0 M9 q
6 M0 g1 Z8 Y) G6 j2 {6 M: `5.3.3 铆钉孔到弯边距离小于3d时,圆角部分不做上述要求。 5.4 铆接操作时,上、下铆头和铆钉应同心,以保证铆钉成形准确。 5.5 车架及其零部件采用冷铆铆接。当技术文件有明确要求时,可采用热铆铆接。 5.6 热铆铆钉加热温度为800℃~900℃,并在500℃以上完成铆接过程。 铆接机专家网5.7 热铆铆钉在装入铆钉孔前,必须清除氧化皮,对烧损、烧细、烧坏的铆钉不允许使用。 5.8 铆接后,不符合要求的铆钉应铲去重铆;铲去铆钉时,不应损坏母体金属及相邻铆钉,其铲入深度不得超过0.5 mm。
9 F7 e6 Q3 `) G1 U4 b6 铆接压力 铆接压力见表3。 表3 铆接压力
, h2 S/ B8 E# @: i" [9 J+ F) f+ A2 F( G2 |; e5 r4 ~" r. Y* @0 n8 `
|